這些貓大多數都流浪過或者被遺棄過,因為觀復博物館創辦人馬未都愛貓,于是博物館成了它們的樂園。過去,它們可能居無定所食不果腹,來到觀復博物館后,它們住進了貓咪專屬的宿舍和辦公室,還享有別墅、公館、城堡、后花園、貓亭以及梧桐樹下的貓橋。貓宿舍是根據明代家具的經典造型設計的,經典的壸門樣式,里頭鋪著軟墊。貓辦公室里配備了清代黃花梨配綠石的書桌、櫸木扶手椅、紅木長方凳,彰顯貓館長們的文化氣質。貓食盆更是精美,有仿古的汝窯、官窯、建窯、鈞窯、吉州窯、龍泉窯,還有元青花、明斗彩。人們來到博物館,看貓咪吃飯,順帶學習了陶瓷知識,看貓咪睡覺,也能欣賞古代家具工藝。
由于觀復貓數量眾多,此次特派了三位“見過大場面”的代表前來領獎。
帶隊的是我們中華田園貓的優秀代表——花飛飛。早在2003年非典期間,觀復博物館救助了第一只流浪的貍花貓,取名花肥肥。肥肥承載了大家的萬千寵愛,是博物館的功勛元老,可惜在2016年過世。沒過多久,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看到一只待領養的小貓和花肥肥的氣質特別像,于是把它接回了博物館,取名花飛飛。讓大家頗為欣喜的是,飛飛像是繼承了肥肥的精神,充分發揚觀復貓的傳統美德,始終工作在接待第一線,穩重且情緒穩定。作為觀復秘書長,無論冬夏,飛飛總是駐守在貓亭,接受客人們的愛撫,提供無盡的情緒價值。
接下來是出場便驚艷四座的趙明明小朋友。它是一只長毛異瞳白貓,在古代的貓譜上被喚作“四時好”。別看它擁有美若天仙的容貌,卻從不被形象所累,一天到晚閑不下來,天冷天熱都阻擋不了它玩耍的熱情,不是和年齡相仿的貓伙伴們追跑打鬧,就是在院子里喝魚湯、抓小蟲、爬樹、打滾兒……可謂上天入地無所不能,是敢愛敢恨俠肝義膽的明女俠。
第三位骨骼清奇的少年是鏡頭感超強的王情圣。當年,一窩找領養的小貓陸續都有了新家,只剩下它因為生病加上黑鼻子沒送出去,最終來到了觀復。其實,情圣是古代貓譜上鼎鼎大名的“銜蟬”,鼻子上的花紋像是銜著一只知了,很受古人歡迎。來到博物館以后,王情圣和其他貓友愛相處,被任命為觀復宣傳館長,經常出鏡,也愛搶鏡,被粉絲戲稱為“影帝”,網絡上粉絲眾多。雖然備受矚目,但它絲毫沒有偶像包袱,經常親身寵粉,和游客貼貼,有時甚至趴在粉絲腿上,親和力十足,展現出一代“巨星”的職業素養。
近二十載春去秋來,總有新貓來,也有老貓離開,生命的故事在這里循環往復上演。與博物館里珍藏的歷經千百年的器物相比,這群貓讓我們更加懂得了生命的鮮活絢爛和短暫無常。年復一年,觀復博物館的貓館長們肩負著文化傳播的使命,不僅為來往游客提供了溫暖陪伴,更為博物館增添了生氣與靈性,鮮活了歷史文物的生命。
出品:王鋒、王旭 / 策劃、監制:邵白白 / 采訪&撰文:Maggie、Applebright / 攝影:巴馨迪(Dix Studio) / 制片:張超、沈余(Dix Studio) / 美術:惠子(A GRAPE STUDIO) / 攝影助理:夏祥云(Dix Studio) / 后期:kirin (Dix Studio) / 造型:Ray Hu / 服裝統籌:一元Evian / 造型助理:May、二狗